不知从多少年之前开始就有了这种说法,「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」,想想确实如此。
想一想下春节会发生什么事,会做什么事:
- 回家
- 压岁钱
- 假期
- 年夜饭
- 春节联欢晚会
- 放鞭炮
- 拜年
对个人而言,每一件事都与以前的感受不同了。
压岁钱
家乡的习俗一般是工作后就没有压岁钱了,而且本来对压岁钱的感觉就很割裂。
通常情况下自己的祖父祖母这一辈的长辈给的才算是压岁钱,父母同辈之间的亲戚给的压岁钱只是礼尚往来,就是左手出右手进。拜年前还要准备好红包、准备好新纸币,互相给的时候也少不了虚伪的推脱后才收下,这种形式让人十分反感。
尽管现在基本和自己同辈的人都已工作了,但是有些亲戚也有了孙辈,所以这种形式还是无法避免。
假期
作为学生时,寒假基本都是一个月,确实令人期待。
作为社畜,春节的法定假期也只是一周,并且还是拼凑的一周,拼凑假期的节前节后往往都要占用周末补回来,令人反感。
有回就有来,往返的旅程拖着行李,并不是什么舒服的事情。
年夜饭
以前真的非常期待年三十、初一和爷爷奶奶聚在一起吃饭。在不大的客厅里,坐在老式八仙桌旁,看着电视上播放的「一年又一年」节目。从小在爷爷奶奶家吃饭吃习惯了,非常怀念那个感觉。
随着长辈年龄的增加,年三十的形式也从去爷爷奶奶家吃饭变成了接他们过来吃饭。并不是想要苛责父母的烹饪水平,但是确实和从小吃惯的口味差异较大,并且容易「用力过猛」,导致菜肴成品事与愿违。餐厅和客厅也做不到边吃边看电视节目。
春节联欢晚会
在以前娱乐方式匮乏的年代,春晚作为一年一次的大型晚会确实有看看的价值。尽管如此,也只是看看语言类节目和魔术类节目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对魔术这种依靠手法与转移注意力完成的节目失去了兴趣;几乎不用春晚结束,网络上的「解密」就已经铺天盖地了,并且从趋势看,越来越依靠的是摄像机切位来完成对观众的欺骗,毫无技法可言。
现在的语言类节目是最令人反感,不管是相声还是小品,总是少不了对弘扬「正能量」的铺垫;简而言之就是令人感觉目的性太强,一个节目不是为了活跃气氛带来欢乐,剧情的设定就是为了歌颂和弘扬「被要求的东西」。
并且随着网络的发达,早早没有看电视节目的习惯了。
放鞭炮
家里从来没有放那种几百响的长鞭的习惯,只是小的时候自己还会买十几块钱的盒装炮,或是用线香点燃或是直接摔在地上。
小的时候放炮的乐趣在于和院子里的小伙伴一起玩乐,或者说「放鞭炮」就是春节期间限定的户外娱乐形式罢了。
一方面,随着年龄的增长,基本都不会再出门娱乐,自己也越觉得放炮又花钱,在室外又冷。路上看到放炮玩的小孩还会提心吊胆一下,担心那不知道何时会出现的响声。
另一方面,现在也基本都划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,就不能去放。
拜年
拜年与亲戚见面也是非常纠结的事情,并不抵触可能一年只有一次机会的界面,但是非常讨厌亲戚之间琐碎的问东问西。
不管是同事之间,朋友之间还是亲戚之间,总有些事是属于隐私的,是不想回答的;与其说是不想回答,应该说是就不该被问出来的。
这些事情同辈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,所以提问的人到底是因为代沟,还是明知故问?
回家
春节返乡可能是永远不会变化的事情,并且现在也不会反感。
可是今年是 2021 年,大概回不去了。